百年物語

家用音響系統, 訊源、音響、家庭劇院、音響觀念等音響系統討論專區。

百年物語

文章umi 發表於 週三 4月 09, 2008 5:50 am

節自
topmuzik.com/ss.item.160/1--%DB%B9m%A6%CA%A6-%AA%BA-%DB%A4u%A8%C6%B7-.html

(1) 唱遍百年的唱片事業
由 Andrew Lee 發佈於 2006/4/13 (972 次瀏覽)


對現代樂迷而言,要把「好的聲音」收藏起來不再是件難事,數位時代(Digital Age)的來臨,不僅使愛樂者可聆賞到有聲軟體細膩純淨的音質,也感受到硬體操作上的便利,這其間不知經過多少的研發與努力,唱遍全世界已達百年的唱片事業,在多種不同有聲軟體的助攻下,可把搖滾樂唱的更開、更廣、更精彩了。



電唱機的鼻祖留聲機



錄製有聲軟體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呈現高品質的聲音,且大量的複製過程當中又不至於失真,因此Audio Media的技術開發就非常重要了。回顧人類文明史,最早能將聲音製造出又給留住的人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他於1877年12月在紐澤西實驗室以Soundwriter的構想,發明了第一部留聲機Phonograph,愛迪生是以錫箔,透過振動從圓柱形溝槽中傳出聲音,可惜容易碎裂,聽個幾次就不能聽了。因此往後的10年有更多人投入這項研究,其中一位Alexander Graham Bell改進了愛迪生的作品,自創出蠟管式的留聲機。



留聲機的構想果然引起企業人士的注意,1893年舊金山的一位企業主Louis Glass製造出類似點唱機的產品,只要投入硬幣即可聽到歌劇或銅管樂團的歌曲。之後不久,德裔美籍的Emile Berliner進一步將聲音刻錄在唱片上,這種機器當時稱之為Gramophone。1900年真空管成功的將聲音轉為電波,並能擴大音量。1901年Berliner成立了留聲機製造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並請藝人Erinco Caruso和Al Jolson灌錄唱片,銷售情況還不錯。



電台帶動唱片銷售



1924年電台廣泛的在美國流行起來,唱片的需求正看俏時,卻無奈的碰上三○年代經濟大恐慌,唱片銷售因而減緩,反而電子製造業因技術的改進而降低了成本,在當時要買一個唱盤只需10美元,像這樣降價反而帶動了家庭娛樂市場的景氣,卻也刺激了唱片的買氣,1938年78轉唱片在美國就賣掉2600萬美金。



另一個突破唱片製造技術的是Peter Goldmark博士所領導的一群研究小組,於1948年7月21日在哥倫比亞公司的資助下,推出了33又 1/3轉12寸的乙烯黑膠唱片LP(Long Player),一面可錄超過20分鐘的音樂。隔年,RCA Victor再推出45轉7寸的小唱片,一面只放一首歌曲。瞬間市面上販賣的唱片變成三種不同的轉速,於是只能容納四分鐘且材質較差的78轉唱片,終在市場上遭到淘汰。



與電唱機同為時尚科技新寵兒的還有錄音機,1928年德國正式研發出磁帶(magnetic tape),並且大量運用於1930、40年代,問世的第一台錄音機叫做Magnetophon。這項技術一直到二次大戰後才引進到美國,1946年Ampex公司大力推動錄音機,1947、48年 知名藝人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曾錄26首歌曲,之後在ABC電台播放。錄音帶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修正錯誤,又能重新編輯。



唱片與搖滾樂同步成長



流行音樂是帶動唱片市場欣欣向榮的重要原因,1955年7月Bill Haley以一首冠軍曲"Rock Around the Clock"風靡國際,這一年成了搖滾的新紀元,也揭開了各家唱片公司相互競爭的戰國時代。當時最熱門的唱片是45轉單曲小唱片,但是僅隔數年,由於錄音技術的改進,藝人創作量劇增,LP黑膠唱片行情反而看俏。



1958年錄音技術有了革命性的創舉,A. D. Blumlein花了二十幾年改進錄音的技術,那就是將單音Mono改為立體Stereo,這種分離式兩軌效果的確獲得商業極大的成功。但要讓廣大民眾受惠的另一項突破技術,是1960年收音機又多了一項福音FM Stereo,這給予了唱片事業一個更大的開拓空間。



六○年代聽唱片的人愈來愈多,有聲軟體必須多樣性生產,其中Audio Cassette卡帶和八軌的匣式帶(兩軌一首音樂,八軌同步分佔四首音樂,播放時可切換音軌另做選擇),是直接向唱片市場挑戰的兩項Audio Media產品,尤其匣式帶在七○年初、中期非常的暢銷,特別是汽車音響及卡拉OK,但是它的銷售量仍不如卡帶及黑膠唱片,因此匣式帶也很快地凋零。



數位改變音質的領域



七○年代已有業界與唱片公司開始嘗試數位錄音的技術,具體的成果是Sony於1978年以錄影機(videotape recorder)來儲存數位的聲音與畫面,同年Sony推出數位剪輯系統,1981年Philips公司與Sony共同制定CD(Compact Disc)的規格,CD採用 PCM(Pulse Code Modulation)格式,取樣頻率是16bit/44.1kHz。1983年CD錄音再生技術正式向全世界公佈。



CD的儲存量要比LP多了許多,再加上它是雷射掃瞄讀取符號,可以稱之為「永不磨損」,CD的保存與音質遠超過LP及卡帶,但我們也必須承認CD的聲音有點尖銳生硬,不像LP那麼來的軟性溫和。CD大量生產以後價格跟著降低,光是英國,1983年原本只有60萬的銷售數字,到了1988年不但超越了LP, 1990年數字攀升到6000萬張。



CD、卡帶獨領風騷10年之後,到了1992年Philips和Sony公司為加強卡帶的功能,於是推出了DCC(Digital Compact Cassette),DCC完全是針對卡帶市場推出的一種新產品,它可顯示曲目並能快速尋曲,DCC仍保留磁頭讀取方式,並同時接受卡帶類比訊號,是一機兩吃的多功能系統,但是產品上市後並不如預期的理想。



數位錄製技術十分令人著迷,因此市場不斷有品質更高的媒介體發表。八○年代末期 DAT(Digital Audio Tape)為專業市場提供了精良的錄音器材,它的品質(16bit/48kHz)超越了CD,而且錄音長度可超過2小時,這是CD所不及的。



1991年Sony以接近CD音質做為訴求,推出新產品 MD(Mini Disc)。MD最大的特色是可以原音重現,但能否獲得大部分唱片公司的支持值得商榷,以今論之並不普遍,鄰近國家只有日本較捧場,倒反而是對專業幕後錄音用的機會比較多。



從網路下載音樂對年輕族群來說是件可喜之事,大量又加上普遍的下載,也造成不少唱片公司與軟體商、消費者之間的糾紛,這個令人為之氣結,又讓人興奮過頭的軟體正是MP3(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 1, Audio Layer 3),不論是合法或是非法音樂,都可利用MP3在電腦及相關播放器材聽到。姑且不談音質如何,光是看在經濟效益上,而且可以盡興悠遊於網際網路,聽最新、最愛的歌手的音樂,那種快感是筆墨難以形容。目前唱片公司在無立論基礎的情況下強力禁止MP3的使用,但面對如此龐大消費群,倒不如因勢利導將它作為本身的廣告宣傳,傳播音樂訊息給更多愛樂人,進而促動購買相關音樂產品,何樂不為!



數位的競爭永不止息



科技的創新是爭取市場版圖最好的利器,CD已在市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要取而代之談何容易,既然取代困難,就必須往下相容CD,向上開發更好的技術。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兩大系統DVD-Audio、SACD。



CD已經聽了快20年,是不是大家都習慣這樣的品質呢?但是完美的追求是沒有底線的,以數位錄音先驅的唱片公司就希望以最新的科技領導市場的主流,讓市場的版圖有機會調整。以今觀之,CD已普遍為大眾接受,另闢規格似乎不易,於是市場上最新科技SACD、Audio-CD,都可以相容CD。SACD於1999年9月就已告成熟,目前市售多種廠牌player,但很弔詭的是,該廠牌Sony、Philips卻不那麼熱衷於宣傳,原因是他們已有CD權利金,並不急於搶攻這個市場,反觀DVD-Audio就相對地急於表現自己產品的優勢,這是DVD論壇集團爭取市場領導的一次大好機會。



我們先來看看這些產品,到底跟CD比較起來,有那些優異之處。它們的容量皆為CD的數倍(SACD四倍於CD、DVD-Audio是CD的六倍容量),另外兩者不僅可提供兩音軌的立體音響,而且可擴充至六音軌訊號。這麼大的內容量,尚可儲存歌手資料、歌詞、伴奏樂手、video及照片。



音質由原來CD的16bit/44.1kHz,大幅提升至DVD-Audio的24bit/192 kHz,SACD的24bit/100kHz以上高頻率。我們在慶幸有如此高的音樂享受之餘,最關心的是什麼時候才能「普遍且價廉」的聽到這樣的產品。我個人覺得其關鍵仍在於原錄音設備必須做整體的更換提升,也就是說從錄音一開始的麥克風、錄音器材皆能達到如上條件之設備,否則這所謂的高品質,對消費者而言還是離的太遠,換句話說,錄音公司必須先行投資,才有可能物美價廉的將有聲軟體供應於市,這是我們的期待,身為消費者的我們絕不希望再看到第二次像VHS、Beta互爭之後,留下那麼大的後遺症,當然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投資,應多看看音響市場的資訊,若真要選購SACD或DVD-Audio,相信能幫你做一個最適當的選擇。



各類唱片軟體優劣對照







唱 片 軟 體
優 點
缺 點





一、LP(Long Player)33 1/3轉




.音色比數位軟體較來的軟且又溫和



.印刷精美、面積大價值感足




.易受潮、生黴、產生雜音



.體積大、佔空間



.重覆聽會磨損



.保存期限有限







二、Single45轉 小唱片




.適合電台、點唱機使用



.選曲容易



.攜帶方便



.快轉速音質較好




.易受潮、生黴、產生雜音



.重覆聽會磨損



.易刮傷







三、CASSETTE




.音質尚佳



.攜帶不佔空間



.避震性強



.可重複錄音



.儲存時間彈性大




.易受潮變質



.重覆錄音降低音質



.選曲不易



.保存期限有限



.Hiss高頻雜音偏高







四、CD (Compact Disc)




.音質精良



.選曲快速



.可顯示時間長度



.雷射掃瞄不傷表面



.儲存時間較長



.體積小便於攜帶




.音色稍顯生冷



.跳針斷音十分明顯



.避震性差







五、DAT(Digital Audio Tape)




.音質精良



.選曲比卡帶方便的多



.有利於儲存音樂備份



.儲樣時間長(120分鐘)



.Hiss高頻雜音極低



.體積小攜帶容易




.需考慮受潮性



.不方便錄音工作上的編輯所需



.太專業無法全面販售







六、DCC(Digital Compact Cassette)




.品質高過於卡帶甚多



.可顯示曲目、選曲容易



.可接收類比訊號



.磁頭讀取避震性佳



.Hiss高頻雜音低




.普遍性不夠







七、MD(Mini Disc)




.音質精良



.可反覆讀寫而不會磨損



.選曲方便



.防震效果佳



.儲存容易、利於錄音編輯



.不易受潮




.普遍性不夠



.體積小、價值感稍顯不足







八、MP3




.壓縮去掉人耳聽不到的無感音頻,因此所佔體積小(1MB/分鐘)



.音質接近CD



.可自行編排順序,把不同CD專輯的歌放在一起聽




.因壓縮損失了一些品質
umi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12, 2007 12:26 am

回到 音響系統討論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32 位訪客